从贫困的山村走向海外,成为留洋的博士,从籍籍无名的海归再到“中国光伏第一人”,施正荣的大半个人生起起落落,堪称传奇。
2001年,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打开了中国民营企业光伏发展的大门。
(资料图)
但只可惜尚德的太阳能神话只持续了12年,施正荣便退出了江湖。
尚德破产十年之后,施正荣携亚洲硅业再次冲击上市,这次归来本应是凯旋,他却再次失败。
施正荣不仅失去了上市机会,甚至交出了亚洲硅业的控制权。
22年浮与沉,施正荣都经历了什么?
01.
“中国光伏教父”的崛起
1963年,施正荣出生在江苏扬中一个贫困的家庭,因为家里养不活这么多人,他刚一出生就过继给了一户施姓的人家。从小,施正荣的梦想就是走出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
1979年,施正荣顺利考入了长春光机学院,后又进入了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研究所读研究生,并于1988年考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拜入“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门下,成为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获得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学生,甚至还攻克了“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这一世界难题。
就连格林教授对这个学生也连连夸赞:“施正荣是我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2000年,中国太阳能市场开始迅猛发展。施正荣将从澳大利亚学成的光伏硅薄膜技术带回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商业化。
刚回国的施正荣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商业计划书在当时几乎未受到任何风投机构的青睐,甚至有人觉得他是个“商业骗子”。
21世纪初的中国能源格局依然是传统能源为主导,而放眼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新能源中,太阳能因具有普遍性、无害性、长久性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随着半导体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光伏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每个时代,能够预测风口的人往往是少数,他们往往不被认可,却总有“伯乐”慧眼识珠。
求资无门的施正荣和他背后的光伏项目最终被无锡看见了,这座城市有着对工业独特而又敏锐的感知力与洞察力,它不仅成就了施正荣,也成就了中国早期的光伏产业发展。
2001年,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成立,在无锡市政府的协调下,当地8家国企向尚德入股600万美元。经过两年时间,尚德完成了第一条光伏电池板生产线,产能高达15兆瓦/年,这几乎是当时中国光伏电池产量此前4年的总和。
2004年,德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加大,推动了全球光伏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比增长高达61%。这让尚德直接跃入爆发期。
融资、扩张、上市,尚德很快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无锡也成为了中国最大光伏生产基地,施正荣也成为了“中国光伏教父”。
2005年,无锡尚德成为第一个在纽交所公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同年,无锡尚德挺进世界光伏企业前五强,其拥有的150兆瓦太阳电池的制造能力,使尚德成为全球四大太阳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凭借尚德的成功上市,施正荣也一跃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中国光伏教父”的称号名扬海内外。一时间,施正荣风光无限,中国光伏备受瞩目。
02.
跌落“太阳能神坛”
2006 年,尚德的生产量已经达到270MW,而尚德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建成后,产能仅仅为10MW。五年的时间,尚德的生产量涨了26倍。然而也正由于全球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硅料价格从2006年开始上涨,到2008年的时候,原本22美元一公斤的硅料涨到了500美元一公斤。
虽然2004年之后中国光伏产业极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光伏企业最初走的是代工厂路线,每年都要从欧美进口大量的光伏原料,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链最大的蛋糕都流到了欧美资本的口袋。
意识到原材料重要性的施正荣在2006年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与MEMC签署了长单协议,用以保证尚德拥有足够的硅料。同年,亚洲硅业成立,在其成立后不到一个月,尚德与其签订了长达16年期限的15亿美元无条件支付合约,用来购买高纯度多晶硅材料以保证稳定的原料供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硅料价格大跌,作为尚德原材料“后院”的亚洲硅业受到冲击。
金融危机之后的欧美“双反”,更是给了尚德毁灭性的重创。
自人类意识到传统能源的局限性以来,各国不断在各种新能源领域斥巨资探索,欧美国家一直给予当地光伏企业高额的补贴,而众多欧美企业为了压缩成本,从中获利,通过提供原材料让中国企业代工,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这个“双赢”模式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基础,却动了欧美政府的蛋糕。于是2012年,一场围猎中国光伏的“双反”运动开启,美国和欧盟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施加了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而我国也宣布对欧美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2年上半年,受到“双反”冲击的尚德股价跌至1美元。下半年,施正荣正式辞任尚德CEO。2013年,施正荣辞任尚德董事长。
2013年3月20日,尚德正式发布《尚德电力关于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的声明》,牵涉50多家债权人,涉及金额高达170亿元。尚德从在纽交所上市到破产重整,不过才8年时间,尚德的巅峰时期,甚至一度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
经济学人的报道《无锡尚德跌落“太阳能神坛”》一文中将尚德的破产归咎于其发展过快,它将全国硅材料价格大跌作为契机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太阳能生产设备越来越高效,价格趋于低廉,签订了长期固定价格合约之后的尚德再无成本优势,只能被迫支付高额的原料价格。
尚德破产之后,施正荣败走澳大利亚,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长达10年之久。
03.
光伏教父二次离场
2017年,施正荣以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的身份出现在第九届新能源大会上,这被大众视作他回归中国光伏的一个信号。
2019年春节前夕,施正荣在媒体上公开贺新春,此时他的身份是上迈新能源董事长。而相关资料显示,上迈新能源成立的时间是2014年。2019年10月,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9胡润百富榜》,施正荣以25亿元身家,再次入榜。
2020年11月25日,亚洲硅业正式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8854.17万股,计划募资15亿元。相关报道显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施正荣夫妇通过信托基金PowerSurge Trust间接控制亚洲硅业。
此时的种种迹象表明,施正荣将借助亚洲硅业正式回归,如果亚洲硅业成功敲钟上市,这位曾经的光伏教父或许真能延续彼时的神话。但是施正荣和亚洲硅业的渊源又是从何而起的呢?
时间拉回到尚德在纽交所上市那一年,施正荣聘请了两位财务顾问——张宇鑫和廖晖。张廖两人各持股50%的公司正是亚硅BVI的唯一股东。2006年12月,亚洲硅业正式成立,亚硅BVI持股95%。
尚德在与亚洲硅业签订了长期合约之后,二者的关系也不仅仅是甲方乙方那么简单了。2009年,尚德电力通过子公司开始收购亚硅BVI的股权,到这一年10月,已经占有后者20%股权。隔年,施正荣夫妇俩出手,在受让亚硅BVI原股东91.33%的股权后,正式成为亚洲硅业的实际控制人。尚德破产之后,亚洲硅业显然成了施正荣的“后手”。
2020年,亚洲硅业寻求上市的时间点正好卡在了国内光伏企业上市的新一轮超级周期上,仅这一年就有11家光伏企业上市。然而这一次上市,施正荣在上交所门外等了足足500多天,最终得来的却是“终止上市”。
在2022年4月撤回上市申请前,亚洲硅业等来了上交所的第三轮问询。除了科创属性、研发能力和能耗污染等常规问题,尚德破产也成了关键词。其中,亚洲硅业甚至被要求说明与尚德及关联方的业务和资金往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一份亚洲硅业的对赌协议。据发行文件披露,亚硅BVI以及施正荣与亚洲硅业其他股东签署了对赌协议,若亚洲硅业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未实现在中国境内公开发行股份并上市,则亚洲硅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共同连带回购投资方持有的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这意味着,施正荣夫妇,必须向投资方支付大量现金回购股票,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施正荣不得不放弃亚洲硅业控股权。
除了对赌协议,在亚洲硅业招股书中也明确提到了公司的短期负债压力,截至2020年6月,亚洲硅业的货币资金为9400万元,但短期借款却达到了5.7亿元,此外还有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40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十年饮冰,本以为施正荣可以靠着亚洲硅业重振旗鼓,然而却二次离场了。
A股拒绝了施正荣,但是并不等于完全拒绝亚洲硅业。
在鋆昊资本牵线搭桥下,亚洲硅业被第四大水泥企业红狮收购。由此,红狮将构建起“水泥+多晶硅”的双主业格局。交易完成后,红狮控股共持有亚洲硅业65.7%的股权,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施正荣夫妇彻底出局。
首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老先生曾经说过:“施正荣先生带来了光伏技术,带动了中国光伏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当然他们在后来的经营中遇到了问题,但我们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应承认他们的历史功绩。”
在经历过尚德的失败之后,施正荣依然韬光养晦等待再起,或许在未来的某天,施正荣还会出现在某个中国光伏论坛上,开启下一个归来。
参考资料:
能源严究院:《起底亚洲硅业:前首富施正荣再次梦碎》
黑鹰光伏:《卖掉亚洲硅业!》
华夏能源网:《十年饮冰,黯然出局?施正荣卖掉亚洲硅业!》
经济学人:《无锡尚德跌落“太阳能神坛”》
一号公司:《布局多年却弄丢了阵地,施正荣挥别百亿亚洲硅业》
亲爱的读者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