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动态

【环球时快讯】从看懂一簇花生的生长开始,跟陈伟军一起在田间奔跑吧

2023-04-16 12:41:58 来源:凯迪网

少年肆意奔跑的季节,很多人读到了青年作家陈伟军的新作《少年奔跑在田间》。

4月14日,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颁奖典礼在奉化举行,陈伟军与朱宝华、庄向娟、周国平、赵容华一起摘得“阅读之星”。


(资料图)

一年前,当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开启评选时,捐出自住房售房款中的300万元设立评选基金的87岁作家汪浙成曾说:“不知道最终评出来的这5位同道到底有什么样的阅读故事。”

从4月14日开始,他们的故事从奉化出发,被更多人知道。其中,陈伟军是奉化人,与汪浙成先生不仅是同道,还是同乡。

阅读是什么?每个人答案不一。对陈伟军而言,阅读是习惯也是信仰。他深信,阅读能改变命运,由此,马不停蹄地阅读、分享、创作。

在颁奖礼现场,他说,自己已经出版了第十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正是《少年奔跑在田间》。

陈伟军 青年作家,1987年3月出生,宁波奉化人。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青年文联副会长。16岁中学时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出版十部长篇小说。每年主讲阅读经历分享会、励志成长报告会、写作方法讲座等公益逾50场。

一篇作文与 一个父子约定

“我是一名写作者,也是一名教学者,我也在努力成为一名文化传播者,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是一名阅读者。”

陈伟军总忘不掉他在老家的镇上读初中时的一段阅读经历——一位担任学校图书管理员的老师知道他爱读书,就给了他一把图书室的钥匙,这让他成为全校唯一的“特权生”。在图书室里,陈伟军读了很多书,他羡慕书中的人,拥有精彩的故事,也羡慕坐在书桌前创作那些故事的人。

中考结束之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写一本书,致敬自己的少年时代。

这本书也是春天开写的。陈伟军说,他在老家的桃花林里写下人生第一本书的第一行文字,随后,在读高一高二期间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高三这年的一段时间内,他几乎每天到学校对面的小店里借用公用电话,向全国各地的出版社推荐这部中学生写的长篇小说。

这本书很快出版了,陈伟军还收获了一万六千元的稿费——在二十年前,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除了自己读与写,他还以行动带动更多人去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这些年,他在奉化以及奉化之外的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场阅读与写作的公益讲座。

这种坚信,来自他的童年。

陈伟军还记得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写了一篇作文《劝爸爸戒烟》,这篇被贴在学校宣传栏里的习作,被他的父亲偶然看到了。陈伟军记得父亲回家后跟自己说了一句话:“你把书读好,我把烟戒了。”从那天开始一直到今天,父亲从未碰过香烟——陈伟军说,这是他第一次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跟着顾小森寻找真实的“花生”

文字的力量也恰恰是他写作《少年奔跑在田间》的初衷:“我也愿意将这样一份力量传递给小读者们,把我对生活点滴与世间万物的热情与思考写进我的小说。”

但真正触动陈伟军动笔去写的瞬间,是他在讲课过程中读到的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习作,当看见那篇遣词造句还不错的作文上写着“花生高高地挂在树上”时,他格外失落,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少年自由奔跑在田间的场景显然已逐渐远去。

到底有多少孩子以为“花生高高地挂在树上”?

陈伟军还特意在小学生群体里发放了数百份调查表,结果显示,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花生埋在泥土里——尽管孩子们学过《小松鼠找花生》和《落花生》这些课文。

所以,翻开《少年奔跑在田间》,第一句就是:顾小森以为,花生一定是挂在高高的树上,成串成串地垂下来,就像四五月间学校连廊里的紫藤萝瀑布。

城市少年顾小森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劝说执意投身乡村建设的姐姐回城,他趁暑假来到乡下。在乡野大地上,曾经以为“花生挂在高高的树上”的顾小森和他的同学,开启了独特的“劳动课”,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儿,还成了姐姐的同路人。小说以姐弟俩的经历串起顾家三代的奋斗足迹,也将时代变化的种种细节编织其中。

陈伟军出生于奉化的农家,在田间地头跑到了十八岁。所以,虽然《少年奔跑在田间》的主人公顾小森是城市孩子,但他跑过的乡村和田野,正是陈伟军记忆中老家村庄的风情:乡野的清风与阳光,田塍上的青艾和马兰草,村溪里洗濯着的衣物和跃出水面的小鱼,更有漫山青翠的竹林呼应着山脚下金色的稻海……

同时,顾小森身边的那些人——皮克、林图图、阿秀和祥根,还有如“四眼奶奶”、阿宽伯伯等善良淳朴的村民,体贴入微的姐姐顾晓芸……都是陈伟军说要感谢的人:“他们不只是小说里的人物,更是真切地存在于你我身边。生活中,我也真的有一个姐姐,她比我大十岁。我和她姐弟情深,就像书中的顾小森和顾晓芸。”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虽然在长篇小说上的写作,已有十部之巨,但《少年奔跑在田间》是陈伟军首度转型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实践成果。

在写作者的群体中,陈伟军有很多传奇,16岁出版第一部长篇作品,20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年纪最小的会员之一。翻翻媒体上有关文学的报道,陈伟军时不时会让读者震撼一下。

这些传奇,也成为他的乡邻津津乐道。但是陈伟军说,如果时光穿越回二十多年前,大家闲聊时谈及更多的,应该是他的懂事与勤劳。

“他们一定还记得,有一个男孩总在黄昏时分,挎着装满衣物的竹篮出现在村口溪边,毫不羞涩地挤在村妇堆里,抡起捶衣杵熟练地敲击着。暑假的每个清晨,这个男孩会在村庄的小集市上摆摊卖些家里种的瓜果蔬菜或从河里摸来的螺蛳,大方地吆喝着,若卖不完,便踏上三轮车走街串巷到邻村去叫卖……”

——在《少年奔跑在田间》的后记中,少年时代的陈伟军跃然而出。

其时的劳作经历,已是陈伟军人生中宝贵的劳动财富,而那些往事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所以,当他在电脑上敲下书名时,写作的目标更为清晰起来:“我不仅仅是在写自己,也绝非只是致敬童年或抒发乡野情怀,更重要的是写给所有的孩子,包括我未来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酣睡在泥土里的花生,是大自然的孩子。”

《少年奔跑在田间》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故事。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城市、人与时代的相互关系,无不如此。书外也是如此,陈伟军说,他的爱人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他每写完一章,都会打印出来给她看。

而陈伟军觉得更有意义的是,他的爱人为这本书绘制了封面图和内文插图。陈伟军说,她不是专业插画师,而是一位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我畅想过,将来我们的孩子读到这本书时,看到爸爸妈妈文图配合的‘爱’之作,一定会觉得别有趣味。”

《少年奔跑在田间》

陈伟军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阅读不止,写作不止。陈伟军下一部作品也将伴随2023年的夏天而来,其中的主人公叫黎小北。陈伟军说,黎小北——“可能是曾经的我,也可能是正在认真读这本书的你”。

陈伟军在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颁奖典礼上的分享▽

视频加载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