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粥左罗的第3460期分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l 徐亚辉 编辑 | 花花 奇妙麻麻
来源l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点击预约直播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前几日,编辑转给我一篇文章并附带了一个问题:
快乐是分等级的吗?
文章大致阐述的内容是:
越是精英的富人阶层,他们的闲暇娱乐时间越喜欢用阅读、学习、运动等积极向上的方式来度过;而穷人们则沉浸在打游戏、刷短视频的低级快乐中。
据说,在1995年美国旧金山,聚集了500位精英人士和政治家,他们在讨论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时,想到了一个让穷人安分守己的办法,就是只要像喂婴儿奶嘴一样,为穷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娱乐就行了,也就是著名的“奶头乐”理论。
简单说,“奶头乐”是一种短暂且容易上瘾的多巴胺快乐,它廉价易得;而更能带给人价值和持续幸福感的内啡肽,它的分泌没那么容易,是需要人们克服本能,战胜困难之后才能获得。因此,后者是更高级的快乐。
穷人选择待在多巴胺的爽感中,而富人却在逼自己追逐内啡肽。
最后提醒,不要让那些低级的快乐,拖垮你的人生。
但,真的是这样吗?
01
不痛苦,即快乐
有位网友评论:最残忍的社会现实是追求了内啡肽,但依然是穷人。奶头乐理论不是用低质的娱乐阻断穷人的上升动力,而是消磨他们无力改变时的愤怒。
这个解释很具有精神分析的头脑,同时和亚里士多德对快乐的理解如出一辙。
也就是所谓的低级快乐,它是痛苦的缓和剂,是一种“恢复状态当中”的快乐,不能真正彻底让人感到成长的意义。
比如有人每天抽很多支烟,尽管医生一再强调抽烟对身体的危害;刷了一整天的手机视频感到非常疲惫和内耗,睡前对自己说又是碌碌无为的一天;开始一件必须要做的工作之前,无尽的拖延,直到无法再拖。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表面上能够得到一些限时快乐,但内在的动力实际上只是摆脱痛苦。
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让人恢复到正常的那种快乐,是与那些痛苦的过程相比而产生的快乐,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或者不能算作快乐。
具体假设,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的生活经历当中,个人边界被侵犯的太厉害,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他们很可能使用低级的快乐来缓解创伤。
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绽放自我,激发内啡肽,是推翻世界的事情。
在他们心里,内化的是不健康的客体关系模式。
因此,有些人一生都在试图“恢复正常”。他们追求的不是快乐,只是没有痛苦。仔细体会一下,这是很让人悲伤的事情。
02
痛苦,即快乐
人的潜意识像是一台复杂的机器,一种行为的背后不仅仅表达的是动力,也是结构和功能。
当我们做一些与多巴胺快乐相关的娱乐活动时,很多时候会被父母或者主流思想认定为不求上进,然后被这些人指责。
但是,如果指责有用的话,一指责就能让人立马振奋起来向内啡肽的道路狂奔不息,人间早就没有那么多的是非恩怨了。
直到今天,在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很多简单粗暴又无效的行为干预。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能直接想到的只有报课外班;父母希望孩子赶紧结婚,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催、安排相亲等等。
在这些现象的底层,孩子们逐渐内化了这样的关系结构,即我是不够好的,不够有能力的,我的生活需要在别人的否定、催促和干涉下进行。
这样的经验,将成为一个人日后与他人一切关系的原型。
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每天花很多时间在一些低级快乐上,恰好又处在不断被评价和指责的场景之下。
即便自己在意识上有一万个不愿意,也终究逃不过无意识的运作。
因为我们的内在长久居住着一个指责的客体,所以就会不断制造出让别人指责自己的事情来。
一旦我们变得非常自律,做出某些成就来,就相当于内在的客体没活儿干死掉了,这是极其恐怖的事情。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力比多是寻求快乐的,客体只是作为对象来满足;而客体关系对快乐的理解非常不同,它认为与人联系或寻求关系本身就是快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找到的这段关系是让人特别痛苦的该怎么算呢?答案是:痛苦即快乐。
或者说,痛苦和快乐已经不重要了。和这个人在一起,对某些事的处理方式,让我们闻到了原始客体(早年养育者)的味道,这就是“快乐”。
在我从小到大听过的女性长辈聊天中,在说到一些离异的家庭和孩子时,有句话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他爸再怎么样不好,在人家孩子眼里,毕竟还得是亲爸。”
当时我不太理解,那个孩子的爸爸跟另外一个女的跑了,他的孩子凭什么还觉得爸爸好?
现在用心理学我可以把这件事情理解到最根本之处,就是一个人对原始客体的忠诚。
原始客体在世人眼里再坏,但却是一个孩子在出生以后的情感依附,TA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克服存在的焦虑,也就是能让孩子活下来。
如果离开,孩子将面临失控的焦虑。
因此,低级的快乐在心理学看来不能简单说成不务正业,而是一个人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摆脱原始客体以及拓展自我功能。
03
高级的内啡肽
需要爱来克服本能
对于刚开始练习跑步的人来说,有两点最难逾越。
一是早起,二是跑到身体即将承受不住的那个点时,继续坚持下来,才会越跑越轻松,成就感油然而生。
农民经过辛苦劳作获得丰收,解决很多技术难点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父母培养孩子长大成人,在这些带给人持久的快乐和幸福感的事情当中,无一例外需要克服人的本能才能实现。
我很喜欢付丽娟老师分享过的一个画面,就是女儿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间,本能是想继续玩,但是嘴里嘟囔着“妈妈说过,早睡觉,长高高”。
当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子因为对妈妈的爱,而能够克服本能的那一刻,真的是极具美感。
能克服本能,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正因为曾经感受到被父母真切地爱过,所以孩子愿意放弃一些东西,克服一些困难,取得一些成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我有位朋友是小学老师,某天她班上的一个男孩对其他同学说,自己的理想是长大后赚很多钱给妈妈买大房子。
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孩子的妈妈把自己的期待放到了孩子身上,算不算对孩子人生的绑架?
其实未必。虽然我们已经见识了太多类似的情况,但到底是不是绑架,要看父母是否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前提是父母与孩子在心理上的分化程度如何。
在孩子不具备独立意识时,父母应该像爱自己那样去呵护孩子;在孩子开始走向独立时,父母最好把孩子当作另外一个人去爱。
这就叫做父母的心理分化程度高。
买大房子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孩子未来带着怎样的心情和态度来买。
我们为另一个人做某些事情,如果内心的感受更多是被迫和愤怒,那么双方都处在未分化的不自由之中。
相反,并没有太多被裹挟的不情愿,那就代表自己在心理上是独立的。
心理分化程度越高,则意味着父母懂得爱孩子的真谛,他们的孩子就越容易成为创造和享受高级快乐的人。
04
写在最后
从我个人来说,不是太喜欢把一个人的快乐使用低级或者高级来划分,我也不建议你对自己这样做。
人在江湖,一不留神就会被各种各样社会评价所左右,追逐不到高级快乐,就该死吗?
在心理学的眼光里,每个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学习理解自己,就是对自己慈悲。
只要快乐不损人,就都是利己的,都应该被欢迎。
推荐阅读:1、2、34、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END
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赚钱?欢迎报名粥左罗7天写作特训营了解只需要9.9元实战课程+社群服务+打卡作业助教老师一对一点评粥老师的2次专属直播+答疑有写稿赚钱的多种方法有投稿写稿的路径指导长按二维码报名【通知】 最后250个名额, 送签名版《学会写作2.0》和5门课, 加入3天内无理由退款, 0试错成本进来体验下,扫码有详细介绍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及时收看更多好文↓↓↓关键词: